深度 | 肖远骑:高考链不改变,“减负”只能是如来佛手掌中的“孙行者”
精彩导读
多少家长这样教育子女,为了高考,你必须进重点中学,为了进重点中学,你必须从小学甚至幼儿园抓起;城市的要好上加好,农村的要改变命运。既然社会祭起了“高考”这根意味深长的“神棒”,孩子们便要虔诚地揖拜其下,便要背上沉重的书包,这一难解的高考链不改变,“减负”只能是如来佛手掌中的“孙行者”。
【作者简介】
肖远骑,人大附中副校长
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伟大的中国梦,需要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教育也是同理,对教育的有关常识,我们缺少哲学思考,导致人们认识混乱,看不清、说不明,影响教育的发展。
把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轮岗,就能推进教育公平?
有人将教育的均衡发展看作是教育的“蜀道”,言下之意就一个字:难!也有人认为,推进教育公平,就是把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轮岗。我认为这都是认识和做法上的简单化。对全体国人来说,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但如果把教育均衡看成教育的平均发展,要求全国、或一个地区的绝对平均,这是对均衡发展的误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首次明确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科学的发展观,其实质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的群体的素养,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我们没有理由不坚定信念,积极推进!
在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时,“削峰填谷”,眼睛老盯着名校的教育资源打注意,期望通过名校教育资源的转移,使得逐步缩小名校与薄弱学校的差距,这样出来的均衡是不可取的。
我们所期盼的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是要通过国家的政策调控,鼓励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地工作,推动区域教育科学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优势互补,整体提升我国教育的发展水平。
教育的均衡发展决不能稀释名校的教育资源
因此,我认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必然是一个从“不均衡——相对均衡——不均衡——相对均衡”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来看,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相对的。而这中间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均衡,尤其是名校,一定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大做强,才有可能发挥名校的优势,去帮扶薄弱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决不能稀释名校的教育资源。
如果以牺牲名校的资源,来推动均衡,这就有违教育均衡发展的初衷。这样的“削峰填谷”是事业的倒退,教育的均衡发展,既要填谷,更要扬峰,是一个水涨船高的不断飞跃前进!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的最佳路径是内涵式发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的法定责任。教育要均衡发展,学校是基础,师资是关键。我们只有切切实实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办好了每一所学校,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当前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对这个话题,我们几乎是带着非常复杂的心情,从20世纪中叶,一直议论到今天。应该说,最近十多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探索,寻找“减负”的良策,但事与愿违,随着“减负”的议论声,学生的书包在一天天增加份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成了横亘于几亿中国人心中难以解开的精神绳结。
为何“减负”总是事与愿违?
▼原因一:对“减负” 这一“教育病”的认识欠深入
多数人讨论问题的着眼点在于“负担”的量而不是在“负担”的质,因而总是从减轻负担的数量上找对策,减少几本教科书,减掉几节课,减少作业量……这样机械地去减负,治表不治本,只能给人以虚假的表象。
当前减负重要的是要讨论负担的质,要认真思考学生哪些负担太重,而哪些负担不重甚至太轻;哪些负担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减负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是要打破捆绑学生心智的锁链,给他们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减负才是良策。
▼原因二:“减负” 这一“教育病”的病理很复杂
它至少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就业、生存等方面。
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审视:
千百年来,在我们这个崇尚儒学的东方古国,读书意味着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意味着金榜题名,读书意味着光宗耀祖,读书意味着一劳永逸,这一美丽的光环演绎出多少“头悬梁,锥刺股”的动人故事,同时也也浸染了多少代国人的心灵。
从现代文明社会的视角审视:
21世纪知识社会,是知识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综合国力竞争,一句话新的千年是在竞争中发展的社会,而这一切竞争的成败,都将归结于教育,没有一流的现代化教育,培养不了一流的现代化的人才。
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是,基础教育还刚刚普及并非到处都是一流,有实验学校、示范初中、省重点、国标之分,大学也有重点大学,“211”“985”、一般院校之分,这明摆的现实,由此所生发着、积聚着、引领和操纵着整个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上大学要竞争,上中学、小学亦然。难怪多少家长这样教育子女,为了高考,你必须进重点中学,为了进重点中学,你必须从小学甚至幼儿园抓起;城市的要好上加好,农村的要改变命运。既然社会祭起了“高考”这根意味深长的“神棒”,孩子们便要虔诚地揖拜其下,便要背上沉重的书包,这一难解的高考链不改变,“减负”只能是如来佛手掌中的“孙行者”。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允许中小学生的负担日复一日的沉重下去,而是说明问题的复杂,治好这一疾病,既要有“猛药”,还得有耐心,要从全局的高度,运用系统的方法,打立体战。奢望有一两个红头文件,开三五个会议,就能解决,那是行不通的,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原因三:升学率成为评价教育工作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造成教育内容和课程内容旧、难、涩,再加之师资水平低,少数人师德缺失,教学不甚得法。满堂灌、注入式,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再碰上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会学习,由此而产生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怎能不重。
学生的课业负担好比吃饭,关键在“度”的把握
“减负”是当务之急,但如何减负?要掌握一个度,我个人觉得就学生而言为了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必须保持一定的课业负担;又为了不损害其正常发育和身心健康,又必须避免过重的课业负担。这好比人总是要吃饭的,不能不吃,又不能过饱。关键在“度”的把握,这个度,我们称之为合理负担。
▼区别负担的合理与不合理,主要界限有:
其一,内容是否精选
如果学习的内容是必要的,其课业负担应视为合理的,否则,即使轻负担,也是不合理的。
其二,学生能否掌握
如果经过努力学生能掌握,即使看似负担重,也应视为合理的。反之,如果要求过低,学生轻易就能掌握,即使负担不重,也应视为不合理。
其三,学生能否承受
如果学生因种种因素,具有较强的承受负担的能力,那么,即使负担多一些,只要能承受,不影响其身心健康,那么,也应视为合理负担。
其四,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如果课业负担是在低水平上重复,或是学生根本不能接受的高难度,那么,即使作业量很少,也应视为不合理。当然,课业负担的合理是相对的。对于不同学生,即使是同一学生,其在不同时间、空间,因种种因素影响,对同一量的负担,可以是合理的,也可以是不合理的。这些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健康状况、心理品质、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习惯和方法,甚至外部的环境、老师的素质和对老师的心理认同等等。
落实“减负”,我们能做哪些工作?
“减负”减不断,理还乱,但我们不能听之任之,目下,我们该怎么办?我想至少有下列几项工作要做。
▼第一,宣传正确的人才观:硬要孩子挤“独木桥”太自私
家长望子成龙,本属正常。但如果将“龙”的含义仅限于上大学,则太狭隘了,如果硬要孩子挤“独木桥”未免太自私了。
古今中外,有所建树的专家并非都受过大学教育。英国的有关机构曾对20世纪世界400多杰出人物进行研究,竟发现其中有60%在中小学时学习成绩平平,有的竟是困难学生。美国当代著名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我们这个社会,持有博士,硕士和学士执照而不知如何营业者,实是大有人在,富有朝气和前景的社会一定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氛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关键是要有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做人的志气。
这种全新的人才观,家长明白了吗?教师已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了没有?如果还没有,那么,必须尽快端正教育思想,只有从上到下,从领导到教师,从家长到学生切实端正了对教育的认识,我们的面前,才会呈现出一片阳光灿烂的蓝天。
▼第二,学生“减负”,老师要提效
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艺,注重教育效率。“减负”不是目的,“减负”的着眼点要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上。重复无效、机械模仿的作业要减去,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东西要减去,同时要提供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空间,学生“减负”,老师要提效。
因此,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育艺术在目前尤为迫切,我希望广大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与必要的合理负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要站在对学生发展全面负责的高度、理直气壮地强化教学质量管理,防止以“减负”为借口,降低工作质量,要善于把握“减负”的度和法。
这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源之于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为人师者,你具备了这深厚的教育底蕴吗?还不具备,那你得自个儿“加负”,赶快学!
▼第三,走出一边要减负一边要完成教学目标的困惑,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的课程设置越来越难,教科书越编越厚,越编越深,小学课程中学化、中学课程大学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至于许多中小学生穷于应付课程,根本没有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学校的苦恼则是一边要“减负”,一边必须按规定完成教学目标。
要走出这种困惑,一位教育学专家认为,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必须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从根本上改革过多、过深的教学内容,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理念,建立开放、灵活、充满生机的教育制度,真正变革人才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单纯地吸收,转向分析、判断、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他认为孩子的头脑不是等待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炬,只有被点燃,才有能量。
中国的孩子“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误导了许多人。好的教育应根据“效法自然”的原理,按人的成长进程的顺序:依次是“躯体—情感意志—理性灵魂”。由此说来,教育的规律是人在12岁以前主要是“躯体—情感意志”优势地成长,12岁以后主要是“理性灵魂”优势地成长。以人为本的教育,就应当遵循人的这种自然进程,通过体育、美育、德育、智育、劳育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和谐的发展。
人的成长就象“春、夏、秋、冬”展开的次序一样,有一个内在的节奏。可是,我们的教育违背了人的内在成长节奏,过度的重视知识性教育的开发,让孩子在“语文、数学、英语”的习得中超前介入。
从一开始就重视理性灵魂的训练,使得中国的孩子普遍地缺少“春天”,缺少感性春天的玩耍、活动、野性、清新、舒缓、浪漫与原始生命力的勃发。理性夏日的暴晒、煎熬、辛苦与重复的劳作,到了秋天就多半收获空壳的果实。从学校毕业后,走到社会上就经受慢长“冬季”的人生煎熬,缺少人文教养与内心的强大和强健的体魄,从而人格萎缩、不敢挑战人生的极限。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情感与理智严重地失衡,连一个正常人都不是,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创造性的培养与人生浪漫的情调。其结局,在国际大舞台的竞争中,往往提前出局。
我们知道: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这是教育的普遍规律与常识。当代欧美国家的教育体系是从“心”开始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从“躯体—情感意志”开始的。主张学习与教育要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以兴趣为中心,反对压抑学生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的死记硬背,强调从做中学,强调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多动手做项目,努力培养兴趣、体力、观察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于是中国的孩子“赢在起点,输在终点”,西方教育的孩子“输在起点,赢在终点”。
教育切切不能染上急功近利的浮躁病
“拔苗助长”的教育体系,侧重的是“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核心课程的系统训练,这是一种重知识、重理性、重科学、重智商开发的左脑型教育,缺少自由玩耍与体育,缺少艺术活动的浪漫,缺少劳动与品格的塑造,缺少“爱心”与生态世界观的培养。
过早的让孩子在12岁以前接受太多的知识灌输与逻辑思维训练,抑制了形象思维与情商的生长发育,使右脑神经细胞由于缺少外在的形象化物象的刺激而全面萎缩,从而失去了想象力、失去了生命激情与创造性、失去了生活的丰富与生命的诗性。这显然是教育的失败。
人生就象是与自己比赛的马拉松赛跑,需要“先慢后快”,人格先成长,智能与技术后成长,体能与意志先成长,知识与技能后成长,这样培养的人就越来越有后劲。如果刚开始就起跑快,拼命往前冲,也许会赢前面的几公里,但由于过早地耗散了孩子的元气与能量,就多半会输掉后面的几公里、或是坚持不了跑完全程。
教育是要打好人生的基础,就要有全局观念,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以人文教育为中心,重视体育、音乐、文学、美术、手工、人文历史地理、科学、数学、写作、社会研究、外语等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想象力。切切不可以“幼儿园小学化,小学初中化,初中高中化”,染上急功近利的浮躁病。
还少年儿童本纯真和快乐的童年、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青春,遵循“自由—选择—责任”的人格建构规律,强调“体验—理解—实践”,使“身、心、灵”在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过程中得到健康、自主、快乐而尽性的发展。
不应把素质教育搞得玄而又玄
教育是很朴素很真实的工作。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一句格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优秀就是一种好习惯。习惯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从小养成的好习惯是一生花不完的利息;从小养成的坏习惯是一生还不清的债务。我们搞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不应把素质教育搞得玄而又玄。
相关文章
○深度 | 钟启泉:中小学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摆脱教育的“狂躁症”
校长派独家文章
○独家 | 卓立:敢为教育先,史家小学“后现代化”学校落地生根
○私享塾 | 校长的大智慧就是“简单”——全国30余校长共话职业困顿与突围
○独家 | 清华附中“学生节”:从创客培养到创新课程,等待每个学生“花开”
○独家 | 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高峰:科学教育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高级认知水平
○独家·口述 | 清华附中王殿军: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为何与教育强国有差距?
| 作者:肖远骑
| 来源:校长派
版权说明:校长派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